天津滨海探索新思路新模式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国综合实验区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
外来人口公共服务保障机制、企业劳动用工规范管理机制、集体协商与企业民主管理机制、职工权益保障机制、职工素质提升机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人文关怀机制、劳动关系双方主体责任激励约束机制、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劳动关系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事关广大职工和企业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为重要,是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当前必须抓好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政治任务。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关系的主体及其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元化,劳动关系矛盾已进入凸显期和多发期,劳动争议案件居高不下,有的地方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损害职工利益的现象仍较突出,集体停工和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所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艰巨繁重。和谐的劳动关系能极大地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我们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推动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和发展,较大限度增加劳动关系和谐因素,较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劳动关系工作,先后出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并与人社部合作在滨海新区构建全国排名前列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提出了“将劳动关系矛盾预警在萌芽、化解在源头,从工作模式上完善权责体系、健全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机制”的重要研究课题。
2012年11月27日,滨海新区正式启动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工作,围绕“一条主线”,健全“三个体系”,建设“十大机制”,全力打造“1310工程”。探索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领域积累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
5年来,一条主线更加清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大体系”更加完善──组织责任体系、政策规范体系和评价考核体系。
“十大机制”全部建成──外来人口公共服务保障机制、企业劳动用工规范管理机制、集体协商与企业民主管理机制、职工权益保障机制、职工素质提升机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人文关怀机制、劳动关系双方主体责任激励约束机制、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劳动关系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滨海新区建立信息收集分析预警系统,利用“互联网+劳动关系”,通过水电、供热、税收、环保等方面的数据变化情况,形成绿、黄、红三级预警体系,及时筛选隐患企业。
滨海新区履行指导服务职能,出具《改善劳动关系建议书》《重大劳动关系指导函》,实现早预防、早介入、早处理。建立沟通机制,与重点企业群开展定期座谈交流,确保劳资关系和谐、稳定。
滨海新区为劳动关系双方搭建沟通平台,实现共建共享。选拔培训专职集体协商指导员,在一定范围内推动企业集体协商工作有序开展。开发区率先出台指导意见、实行政策引导,拿出专项资金,对开展集体协商工作并为一线职工涨工资的企业给予财政奖励。
滨海新区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监督平台、劳动争议仲裁调解平台建设,将职工维权一站式服务平台纵向到底、争议调解网络横向到边。探索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为职工提供全方位的便捷公共服务,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滨海新区激励职工奉献有为,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评选优秀外来建设者,给予落户奖励。截至目前,共有超过8000名优秀外来建设者落户滨海新区,成为天津新市民,享受全面优质的公共服务,解除了后顾之忧的外来建设者,成为企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滨海新区为提升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内生动力,定期组织开展和谐企业示范和标兵企业评选活动,对优秀企业和企业家,给予相应的政治待遇、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家和万事兴”,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已成为企业谋划未来发展的首要选项。
5年来,滨海新区综合试验区建设结出丰硕成果,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完成工资集体协商签约企业14000户、比试验区启动前增长42%,仲裁案件调解结案率66%、比试验区启动前提高8个百分点;先后涌现高级和谐企业3户,市级和谐企业1200多户,拥有高级和谐园区2个、市级园区4个、区级园区5个。劳动关系和谐程度的不断提升,为滨海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滨海新区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全市劳动关系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举措。
借鉴滨海新区,全市自2016年将劳动关系工作纳入各区绩效考评发展指标,进行指数化考核。结合工作实际,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为基础,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企业与职工参与的劳动关系工作大格局,积极推广试验区经验,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推动全市劳动关系和谐发展。
借鉴滨海新区,全市为加强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大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出台一系列法规政策,每年开展“要约行动”,重点推动区域协商和行业协商。劳动关系双方协商一致,形成协议草案,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后,签订集体合同,使劳动关系双方在平等自愿基础上实现相互理解和信任。
借鉴滨海新区,全市为了加强基层工作力量,延伸工作触角,自2013年由政府出资在全市242个街、乡、镇配备劳动关系协调员,推动落实劳动关系工作,动态掌握区域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状况。依托三方沟通平台,实现劳动关系双方共建共享、共同发展。
借鉴滨海新区,全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将争议矛盾平稳化解在基层、化解在源头、化解在萌芽,启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和谐筑网”行动,构建市、区、街(乡镇)、行业商会(协会)、企事业单位五级调解网络;创新裁审衔接机制,在仲裁院普遍建立巡回法庭。重点做好市、区两级调解中心建设,加强业务指导交流,指导街道和所辖企业开展调解工作;发挥行业商会龙头作用,维护行业、区域劳动关系和谐;建立企业内部沟通协调机制,夯实职工群众基础,将矛盾争议化解在萌芽阶段。三方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有效预防、快捷调解、平稳化解争议,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借鉴滨海新区,为增强外地务工人员归属感,让人才安下心、留得住,全市自2014年6月起全面实施积分落户制度,构建客观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申请流程完备透明、办事窗口集中。截至2017年,已有53074人通过积分落户制度落户天津,形成了天下英才聚津门的良好局面。
借鉴滨海新区,天津市在全国率先建立用人单位守法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劳动关系监察指挥中心根据企业守法情况分类,走访、监督企业落实劳动关系工作,提升执法效能。与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和谐企业信息纳入征信管理系统,为企业提供金融信贷支持。评选天津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召开表彰大会,在《天津日报》红榜公示,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引导企业人性化管理、真正形成“劳企两利”的良性循环,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和谐氛围。
几年来,本市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妥善解决突出问题、维护企业与职工的切身利益。2017年,本市集体协商签约企业达8.4万户,比2012年增长44.8%,覆盖职工202.4万人,比2012年增长12.4%;和谐企业达1.4万户,比2012年初翻了两番;劳动监察守法信用等级评价系统采集录入更新9.14万户企业信息,比2013年工作启动时翻了一番;各级调解组织调解争议案件14089件,比2012年增长133%,调解成功率71.4%,比2012年提高了12.9个百分点;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