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任志强易宪容天津论剑,房奴之痛谁之过?

知筑社 2017-12-12 04:58:0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任志强易宪容天津论剑 自2002年以来,国内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之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到了2005年末,泡沫争论更是狼烟四起,其中有两个人最受关注:一个是和声一片的易宪容,一位则是骂声不止的任志强。

01

任志强易宪容天津论剑

自2002年以来,国内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之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到了2005年末,泡沫争论更是狼烟四起,其中有两个人最受关注:一个是和声一片的易宪容,一位则是骂声不止的任志强。

易宪容,江西人,以一篇《谨防房地产业要挟整个中国经济》的文章,震惊社会各界,这篇文章把易宪容推上了风口浪尖,从此,他成了一位堂吉诃德式的斗士与勇士,成为专门和开发商对着干的经济学家。被一些媒体称为“房地产平民代言人”。

任志强,华远集团当家人,调控以来, 他曾发表数篇文章为房地产商辩护。他经常放出一些让人尤其是买不起房的人恨得牙痒的言论,例如“房地产就应该暴利”、“开发商只给富人建房”、“我没责任给穷人建房”等,故此,任志强在业内得名“任大炮”,甚至有人视他为“人民公敌”。

任志强和易宪容,中国地产界两位标杆式的任务,在房地产的一系列争论中,任志强和易宪容两个著名的大嘴,在冯仑的安排下聚头了,一场新的关于房地产业前景的观点交锋再次上演。有趣的是,任志强和易宪容的PK言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

任志强先攻易宪容。他说,易宪容是学者,他老在报纸上说我们房地产不好,说不好没关系,只要说的有道理,较大一个问题就是,在他关于房地产的文章里,几乎没有用数字来论证。

易宪容反驳到:重要的不是用何种方式来表达,而是对问题的逻辑理解是否正确,房地产市场是房地产商的命脉,利益让房地产商变得很尖刻,对于房地产简单的描述,我们可以用一般的文字语言。重要的是你对问题逻辑的理解,理解后能够让其他人,比如开发商、民众、政府能明白你在说什么东西。

房地产有无泡沫?

任志强说,“泡沫没破”、“房价没跌”、“投资没减”、“交易量不减”、“没有暴利”,就是2005年的关键词。

易宪容反驳说:关键词是什么并不重要,但两个数据必须关注:2005年房地产业的泡沫程度是14.9%。2004年以后房地产开发商所获得的利润高达20~30%。

听了任志强和易宪容针锋相对的争论,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幽默地说:2005年的房地产关键词是错位,因为房地产商动不动就拿一大堆数字说话,更像经济学家,而经济学家则总说房价是涨是跌,更像房地产商。这不就是错位吗?

02

房奴到底谁之过?

2000多年前出自中国思想家孟子之口的“居者有其屋”,一直是人类社会的传统生存梦想。然而,2000多年后的今天,房奴一次竟成了年度最流行的词汇之一,让很多人感慨唏嘘。

刚刚过去的2005年,中国楼市经理了最惊心动魄的一年,宏观调控政策频频出台,使一向被认为有赚无赔的房产生意变得难做起来。房产商们排名前列次开始紧张,老百姓也排名前列次发现房价涨的没那么快了。

曾经吵得不可开交的泡沫问题似乎有所沉寂,炒房投机行为也收敛了不少,楼市似乎也平静了一阵子,但是,这种迹象也仅仅是昙花一现。

2005年涨幅放缓的房价在2006年初再度飞涨,排名前列季度北京房价同比上涨14.8%,深圳上涨20.62%,广州上涨14%。很多大中城市的房价强劲疯蹿,房地产投资升温,楼市在短暂的平静后又恢复了曾经的狂热。

京沪的房地产大鳄一个个赤膊上阵,用较高的分贝喊涨,异口同声地说:2006年房价高速上升势不可挡。

过快上涨的房价和一些房地产商的坦率,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声讨,民怨已渐成沸腾之势,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政治压力。

在“国八条”出台一周年之际,再次出台“国六条”,标志着房地产新一轮调控帷幕再次拉开。12天后,国务院办公厅以罕见的速度再次发布“九部委十五条”,对“国六条”进一步细化。

“九部委十五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土地无法大增的情况下,试图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入手,在套型面积、小户型占比、新房首付款等方面做出量化规定。其重点是套型建筑面积90平米以下的住房须占开发建筑总面积70%以上。

这一政策一出台,便引起了轩然大波,“国六条”是因为政府想位老百姓干点好事,以90平米来限制开发商造豪宅涨房价。而开发商根本不这么想,普遍采取观望态度,甚至进行了抵制,并通过行业协会等组织向政府施压,要求取消这一政策。

在实际操作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典型的做法是开发商按规定报建,但设计房子时就预先在两套小户型中间不设承重墙,售楼时对买房者声称“打通了就是一套170平米的大房子”。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也默许了开发商的做法。

开发商的过激反应并没有改变决策层的政策导向,调控的步伐一波接一波,2006年,九部委组成的调控大军在六个月中,出台了不下13个房地产调控政策,囊括了住房结构、土地管理、税收、信贷、反腐败等各个环节,几乎已发动起所有相关部委。

应该说,政府的意图很清楚,就是要抑制房地产商的投资热情,稳定房价。但是,房价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上涨的脚步。

2006年10月,北京以10.7%的涨幅先进全国。这是自2005年7月以来,北京房价连续上涨的第15个月,单从数据看,调控效果非常有限。可是调控已经进行了四年啊!

没想到,从2003年到2006年,房地产调控政策一个接一个,一个比一个严厉,年年试图调控房价,结果是出台一个政策,房价就涨一轮,再出台一次再涨一轮,涨到今天,所有没买房的人都在“望房兴叹”,房价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

政府出台了那么多政策,整治房地产市场的决心也是人尽皆知,政府既没把错脉,也没开错药,为何房价还是屡调屡涨?很多人还是把矛头指向政府,因为,不少房地产病的“病源体”就在政府身上,政府下不了手,药效老是打不到病灶上。

这一点也得到官方的印证,2006年11月30日,汪光焘在北京就公开表示:当前房地产市场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对政策的认识存在一定差距,这是一些地方落实政策不坚决、调控措施不到位的重要原因。

公众在思考房价高涨原因时,大多把矛头指向地方官员的政绩观、开发商的利益图谋和购房者的被逼无奈,其实,在畸高的房价中,有一个重要的成本往往被大家忽视,那就是腐败成本。

“有公章之处,就有滋生灰色成本的可能。”房地产是管制最严、与政府关系最为密切的行业,无论是卖地的官员,还是融资的银行以及审批的部门,贪腐势力总有机会层层伸手。房地产业也因次成为我国当前社会中最能展现权钱交易的典型领域,官员的腐败与开发商的保利,如同魑魅魍魉一样沆瀣一气。

从2006年4月开始,国家八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房地产领域违法违规、权钱交易的专项行动。迄今为止,已有多名副省级官员先后落马,既显示了中央斩断官商勾结链条的决心,也为房地产业的腐败成本做了主动的注解。

有人说,几乎每一宗房地产腐败案例,都是一个官商勾结的商业贿赂生态标本,例如2006年6月22日,原安徽省副省长何闽旭被双规,主要原因便与房地产商有关;2006年6月11日,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落马,原因是为首创集团在一出让土地上幕后操作;2006年7月13日,江苏省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武龙被中纪委带走调查;2007年元旦前夕,山东省委副书记、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也倒在房地产问题上。

一系列高官腐败案显示,房地产能够满足地方官员两方面的需求:一方面,房价快速上涨最终带来的是税收增长,同时房地产发展能提升城市形象;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官员也通过权力寻租满足了私欲。

这其中的症结不解决,房价调控效果就将大打折扣。

在全国房地产业高温不下的环境中,消除房地产腐败依然任重道远,而且,消除房地产腐败的根本也有赖于对各级管理部门权力资本化的有效抑制。正如学者所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

· End ·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